华池印象
参加全省高校中青班培训间隙,有一日研究起浙大几个校区的名字——紫金港、玉泉、西溪、之江、华家池,每个校区的名字居然都和水有关,不由感叹:名校之名,原来还在于其蕴含的一种水灵之气,这也就是“钟灵毓秀”所指的凝聚天地间灵气、孕育优秀人物的意思吧,无怪乎浙大有“读书求学胜地”的美称。在我读研于西溪、听课于玉泉、聆听报告于紫金港之后,还能有机会来到我素未谋面过的华家池校区培训学习两个月,一种幸运的感觉在我进入华家池校区时油然而生。
对于华家池的印象此前停留在“农大”时代。一直以来,无端地以为那里会是一片“天苍苍,野茫茫”,及至进入校园,发现竟如来到别有洞天的人间天堂一般——虽然建筑物和道路已然陈旧,但呈现于眼前的那一湖碧水和环绕于湖水的葱葱郁郁的绿色,让我顿时心旷神怡,我不自禁贪婪地吮吸起这仿佛来自神农氏故里的氤氲之气。
培训楼依华池而筑,每天的学习生活便伴随着一池湖水晨晨昏昏、风风雨雨而沉着、而惬意、而抒怀。每日饭后的华家池一圈游成为我们的莫大享受,平时甚少散步的我,也成了散步团队中的一员,沿着蜿蜒曲折的湖边小路,顺着花草绿树、亭台石塔,走走看看,说说聊聊,听小鸟鸣啾,看春柳拂面,兴之所至时哼几句小曲,意犹未尽时拍几张照,定格成一幅幅美妙声色风景画……
都说人的精神是需要被陶冶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想来是应该在这样的自然天地里养成的。每天在这样幽雅宁静的湖光水色里被陶冶,真的是人生哪得几回有?
我是素来喜好作些许“探究”的,“华家池”名讳何来?很快我就发现了那块石碑,那里记载着华家池的简介,曰:“华家池,华池之名,始于明初,有华姓者居于此而得名。一九三四年春,浙江大学农学院自笕桥迁此建院。一九三七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农学院内迁贵州湄潭。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回迁,校舍全毁。一九四六年始,于池周筑石坎,添景增绿。今水面计八十四亩,水深均二米。校园环绕华家池,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诚学府中罕有。”
我觉得不过瘾,又去百度上搜索,方知环绕华家池四周我们所见到的那一处处美景是有着“小孤山”、“小三潭印月”、“小平湖秋月”、“小苏堤”之称的,华家池更是有“小西湖”之美誉。我以为,这样的美称于华家池而言是名副其实的。不仅如此,华池的美是可与西湖相媲美,而华池的宁静则是独一份的——名闻遐尔的西湖除了“被烦嚣”,何尝能有华池的这份宁静?对于那句“就风景而论,华家池在我国高校中是数一、数二的”的评定,则更是让我感到了“幸福”。
华家池校区占地1484亩,可谓幅员辽阔。那一日和同学一行四人顺着一条陌生的小路往东北方向走,看到了一大片农田,种着成片的各式农作物,有瓜果蔬菜,还有我分辨不出的高粱抑或小麦。
“咦,都市里的村庄!”我惊喜于眼前看到的戏剧化般的场景,就如同舞台上突然置换掉的布景——有多少年没有看过这样大片的农作物了?我的心情因为有了对于过往的联想回忆而荡漾起来。面对经常吃在嘴里却未知其形状的这些农作物,我和同学讨论争辩不休,内心却是陶渊明一般的感受。
走到一个有细铁栅栏围着的包心菜园地,一颗颗成熟的包心菜在黄昏的暮色下泛着新鲜诱人的暗光,有两个女人远远地在里面摸索着,有一对老年夫妇迎面而来,那教师模样的老妇人手上捧着两颗包心菜,开心地冲我们笑着说:“她们送的。”我们友善地向他俩点点头,走过去,看见里面那两个女人沿着栅栏的一处缝隙跨了出来,原来是到这里“自助游”的。
在这样的一个宁静的黄昏里,在华池这个并不需要人看护的农家乐般的天地里,两个年轻女人自得其乐地摘走几颗包心菜,大大方方送几颗给老教师,在我看来竟也是这般和谐,这般美妙,人和景此时就融为一体了,这不正是曾经农大的自然景色吗?兴许这样的随兴采摘也是一种传统风俗也未可知呢!
移步换景,处处皆景,华家池的魅力还有多少?
(作者系院党委宣传教育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