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系列之十六:苏州弹词
弹词,是中国曲艺的一个类别,在南方较流行。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也包括四明南词等。“弹词”这两字,把它拆开可做这样的解释,“词”,即文词或唱词;“弹”,即用弹拨乐器伴奏。这些弹拨乐器,多为小三弦、琵琶或扬琴等。所以《中国音乐词典》“弹词”条说,“表演者大都一至三人,有说有唱,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或扬琴为主,自弹自唱。唱词多为七字句,基本唱腔是上下句的反复变化,因地而异,用当地方言说唱。”
弹词何时有之,现知晓最早以“弹词”命名的唱本,是元末杨维祯所作的《四游记弹词》。明代中叶,弹词在江苏、浙江一带已相当流行,如杨慎编写的《二十四史弹词》,就是当时著名作品之一。
明末清初形成的苏州弹词,由于得天独厚(苏州不仅是昆曲的发源地,又素有“三吴歌舞之乡”之称),很快即成为诸多弹词中的佼佼者。有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苏州方言清新柔美、吴侬软语,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苏州话较之无锡话、嘉兴话等更显温软。
二是所唱为[平湖调]。传统意义上的“平湖调”,其音乐形态包括四方面,分别是基本语言,为各地方言的书面读音;基本结构为上下两句组成一个乐段,上句落sol音,下句落re音;节奏以八分、四分、二分音符为多,节拍多为一板一眼;依字声行腔,旋律级跳进交替进行。
三是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众多弹词名家。如陈遇乾、张梦高、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陈士奇、姚豫章、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泉等。在这众多名家中,陈遇乾所创的“陈调”、俞秀山所创的“俞调”和马如飞所创的“马调”较有名,对苏州弹词后来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是传统书目丰富。如嘉庆间的《隋唐》、《水浒》、《金枪》、《三笑》、《玉蜻蜓》、《白蛇传》等;道光间的《岳传》、《济公传》、《双珠球》、《文武香球》等;咸丰间的《三国》、《英烈》、《五虎平西》、《落金扇》、《描金凤》、《大红袍》、《九丝绦》等;同治、光绪间的《金台传》、《珍珠塔》、《倭袍传》、《双珠凤》、《东汉》、《西汉》、《七美缘》等。解放后,除整理改编传统书目外,还创作改编一大批中长篇和开篇书目。
苏州弹词除苏州人喜欢之外,与此近邻的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宁(波)、绍(兴)地区也很流行。
“苏州弹词传入浙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据调查,浙江境内最早的苏州评弹书场——嘉兴南园书场,开办于清光绪元年(1875)。20世纪20年代后,苏州评弹书场已在浙江的嘉兴、湖州地区城乡星罗棋布,40年代立足杭州,至60年代中,浙江城镇共有苏州评弹书场一百多家。”(《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
对以上浙江境内苏州弹词的繁荣景象,要求今天达此程度较难。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强势,浙江有许多城镇重建起了苏州评弹书场,原先散失掉的评弹团亦恢复起来,优秀的青年演员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苏州弹词会以更新的形式,继续活跃在江浙大地。
苏州弹词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