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不如先给一个微笑
编者按:古有王祥卧冰求鲤,今有田世国捐肾救母。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应是国人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天性,而如今,“留学生刺母”、“醉后殴打阻婚父母”等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孝”的精髓所在。为什么同为子女,不同人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孝在当代人心中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地位和信念?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潸然泪下的“孝心”
这些曾经让我们潸然泪下的感人故事,再次提起时,依然美丽不可方物——
(2004年“感动中国”) 田世国 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然坚如磐石。
(2007年“感动中国”) 谢延信 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我们是否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我的左手暖你的右手:感动!记得当时看“感动中国”的时候,全班女生哭得稀里哗啦,他们的孝顺,他们的坚持,他们对父母亲人那种强烈的爱,难道不是现在的我们所欠缺的么?
情愫: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只要是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当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应该都会这么做吧。
讲孝心?先要明白父母心
什么是孝?父母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还养育我们成人,没有任何理由不对父母表示感谢,这就是孝最初的源泉。孝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那么,今天的我们如何表现自己的“孝”呢?
幸福就是开心地笑:我觉得孝就是学会独立,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将来能自食其力,不做靠家里的“蛀虫”。
青春年少:父母最大的心愿是能看着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如果不在父母身边,他们免不了要担心的,还怎么谈尽孝呢?
流年:爸爸妈妈那个年代,家庭普遍都比较贫穷,他们的童年是在受冻挨饿中度过的,所以想让他们晚年过的幸福安乐。
微笑:孝就是不惹父母生气,让父母天天有个好心情,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给他们什么物质层面的东西,所以,不如先给他们一个真情的微笑!
关注,父母所期待的……
孔子曾经对学生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最难。如果你流露出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会让父母不安。接下来,让记者带领大家去看看父母们内心期待的孝究竟是何模样。
王先生(43岁,滨江区)——“来个电话,报个平安”:我儿子在外省念大学,一年中也就寒暑假能回家,刚去的时候还隔三差五来个电话,现在很少打电话了。他妈妈担心,可给他打电话去,他还不耐烦。我们也不贪图什么,只要他平平安安就行了。希望他能经常来个电话,报个平安,让我们在家能放心。
周先生(56岁,滨江区)—— “常回家看看,家里不热闹”: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广州工作,一年到头也难回一次家。小孙子小的时候还能让我们两口子带着,前几年到了上学年龄,他爸妈就把他接回去了。我们就想着他们能常回家看看,现在不缺吃不缺穿,就是家里人少,不热闹。
张大妈(60岁,滨江区)——“讲孝心,就是要明白父母心”:我喜欢唱革命老歌,在歌声里回忆年轻岁月。女儿一家就常带我去KTV,专门点老歌给我唱。女儿女婿都对我很好,平时还会带我一起旅游,让我这个老人家也长了不少见识。
记者旁论:我们是横亘于青年的尾巴和成年的犄角之间的一群人,未来的迷茫、压力的恐惧……浩浩荡荡席卷而来。父母作为至亲至爱的人,既是我们无怨无悔的后备支持,又是我们无理取闹的发泄对象。我们可曾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可曾尽到一份做子女的心意?从现在起,请记得偶尔拿起电话,拨通那个也许熟悉也许陌生的号码,给牵挂着你而远在家乡的他们打一个电话,报报平安,谈谈近况,唠唠家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