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内外 看一片梅艳芬芳
郑佳艳京剧专场终于在各方期待中登场了。这个朴素低调、沉静内敛的女子,从行业一线来学院两年多,在台上依然光彩夺目,能唱能舞能打能演,且技艺更臻娴熟。三出折子戏都是经典之作,前面两出梅派花衫戏,紧跟着一出考验刀马旦功夫的《探谷》,很具挑战性。引用行业专家林为林的话,就是“这三出戏放在同一个晚上,圈里没几个人能拿得下。”
京剧诀谚说“戏无情,不动人;戏无技,不惊人”,一场演出三出戏,演得既动人、且惊人,唱念做打都有亮点。首出《天女散花》是梅兰芳先生早年创演的代表作,取材《维摩经· 观众生品》,讲的是释迦在灵山讲法,得知维摩居士染病,命派天女前往散花。郑佳艳演的这段主要是“云路”,也融合了“散花”。讲究歌舞并重,唱念做舞都得顾忌,身段包括鹞子翻身、圆场、下腰、卧鱼等,相当繁复。郑佳艳嗓音又好,清丽婉转,一上来两句唱就是满堂彩。这个戏看点在于演员舞风带,郑佳艳舞的风带有
第二出《霸王别姬》是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戏胆是虞姬舞剑。这套剑不能为追求舞台效果而舞得天花乱坠,要考虑虞姬身处环境和此刻心情。郑佳艳演的虞姬拭泪强颜欢笑劝慰霸王,“面羽则喜、背羽则悲”,将两种极端情感在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跟安平演的项羽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虞姬这个角色不仅是花衫行当,更夹杂有刀马旦的工夫。郑佳艳再度精彩重现了这出梅门经典,既通过舞剑充分展现优美造型,又始终融合剧中人物情感,使虞姬的感情宣泄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令观者荡气回肠。生离死别时的柔肠百结,使人闻之潸然泪下。最具挑战的要数末一出《杨门女将·探谷》。这是刀马旦的戏,一般唱青衣的旦角通常不愿碰刀马旦,因为这个活太苦。这一场,郑佳艳身后的大靠足有数公斤重,背着大靠跑圆场,台步不扎实,靠就会乱颠,中间还要鹞子翻身、下腰,靠旗和飘带要不纠不缠,还要气息不乱地唱着“高拨子”,最是考验功夫。郑佳艳演的穆桂英出场就见功力,英姿飒爽,几句唱响彻行云,执鞭持枪一亮相,四面靠旗有筋有骨地在背上招展。
京剧剧目中有不少是适合成为教学剧目的,像《思凡》、《天女》、《探谷》等,既有表演价值,也有训练价值。所以说,郑佳艳挑这三出戏颇具深意。她现在任教的是戏曲表演专业身段课,这个专场既充分展示了表演者自身功力,更是教学内容的一次精彩舞台呈现。学院戏曲专业的学生都去看戏,这种观摩不仅直观也更形象。台下学生看戏,同时在学习感悟;台上教师在演,同时也在教学展示,可谓一举多得。
舞台上的郑佳艳可真漂亮,她文武兼备、技艺全面,一招一式,唱念做打,让人流连回味。这些东西怎么来?要用戏里戏外百倍艰辛换来。进入大学校园后,郑佳艳担任教学、班主任等工作同时,专业技艺和职业能力并没有放下。行业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教学中的技巧、规范又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她对多年舞台实践的思考。这种思考一旦成熟流入课堂,就是学生的宝贵财富。戏曲发展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个“人”的核心应该是表演者。戏曲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优秀表演人才的后续培养,而戏曲表演的全部才情皆寓于综合性技艺中,那是全套的本领。表演艺术教学,同样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作为教学双方,“教”的含金量往往决定着“学”的起点和高度。故而,表演艺术专业教师自身技能提升,将直接施惠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两者之间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可能性,而是齐荣共衰的局面。
艺术表演专业教师难当,难在他们往往都有一身功夫,无论唱、演、舞、奏。要功夫不废,精益求精,首先就需大把时间浸润下去,还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可往往人离开舞台的时间一长,没了这块土壤的滋养,容易“退功”。要维持甚至提升,舞台浸泡就不能废。这一类教师展示专场,精力物力投入自是巨大,可也值得,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舞台上,更体现在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中。课堂与舞台齐辉,教学共展示竞彩。鲜活生动的艺术舞台能让人提气聚神、不敢懈怠,那一片烂漫芬芳,也就能绵延承递、弥香历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