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财 让你的荷包“不差钱”
编者按: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不能脱离商品社会的特性,对大学生而言,能力不仅仅是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如何在社会中生存。靠父母供给的大学生活是风光无限还是尴尬其中?本月,院记者团成员走访了各系部。为让大家能畅所欲言,以下署名皆为网名。
“只要高兴,神马都是浮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他们更满足于某些想法,经常沦为月光族、举债族。他们觉得,只要喜欢,只要高兴,只要花的有数……
尘世沧桑:我喜欢玩游戏,一有钱就拿来买游戏装备。饿了才去吃饭,经常有一顿没一顿。可有时候,生活费还是不够用,只好去向同学借。
别让幸福等太久:一般生活费中,除日常开支,大多是花在恋爱上。父母一给生活费就去逛街,买喜欢的东西。经常半个月不到,生活费早已所剩无几。囊中羞涩时,只好找借口、编故事向家里频频伸手;实在无法了,就在同学之间你借我的、我借他的举债换风光。
青春格式化:有人喜欢收藏邮票,有人喜欢古董,我经常换手机是因为喜欢收集各种各样不同功能的手机。一来二去,钱就花光了。不过,这应该不算是一种浪费吧。
记者旁论:作为一个即将迈入社会、需要自力更生的人,在校期间就培养自己在财务方面的好习惯,才不至于将来步入社会后入不敷出、手忙脚乱。大学生日常开销多由父母提供,自己没有固定收入,学会合理分配支出,尽量避免冲动消费,还是很必要的。
“合理规划,省钱有方给力”
学生是特殊群体,但同时也是消费的一大主力军。为把生活费用得更加合理,很多同学在如何支配方面动起了“手脚”。
小情绪:我喜欢规划。每月初就计划好基本的生活支出。每个月家里会给1200元生活费,我分作三份:600元做日常开支,余下的一半,1/4用来买其他物品,另外的1/4以备不时之需。有了账本的严格监督,每个月都能省下不少钱,到期末一算——财产丰厚啊。
告别昨日:我们寝室有3个人一起在食堂吃饭,大家拼菜。每餐打五六个菜,有荤有素,很丰盛了。加起来少则10元,多则15元,比单独每人花六七元要划算得多;而且还够吃,又不会浪费。我还常把身上的硬币都放进储蓄罐存起来,临时需要时,就可以派上用场。
自主沉浮:我的衣服、打折书都是通过团购搞定的。每个月都会买一些必需品的团购券,这样可以省很多。上次同学过生日,通过团购买了个八寸蛋糕,足省下一多半钱。
记者旁论:面对物价上涨,大家也越来越“抠门”了。但这种“抠门”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比以前更明白怎么花钱。通过各种省钱方式,既有效节省了每月“缩水”的零花钱,也引领了新的消费浪潮。
“花自己的,才是硬道理”
学习之余打零工,已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必修课”。 做家教、开网店、发传单……他们趁空闲时间做起了兼职。
林小北:可能因为从小爸妈就给我灌输他们白手起家的经历吧,所以在我的观念里,自己赚钱是应该的。上大学后,我有了自己的网店,主要从大型服装代销批发网店中挑选货品,把商品信息复制到自己的网店中。一旦有顾客选中,就通过批发网店直接给客人发货,赚取差价,不但不需要库存,甚至连发货环节都省了。一年下来,网店累积了一千多笔交易,获得 “三钻信誉”,每月平均收入有一千元左右。现在除学费,一般花销都是出自己之手。
妙笔生花:我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为报纸、杂志甚至网站提供稿件。“妙笔生花”带给我一笔相当可观的生活费,少则一两百,多则五六百。当然,分得这杯羹也并非人人唾手可得。有些专业版面需要有相关背景知识来写专题文章,这样,我要写的也就并非单纯抒情表白的文章了。
舞动奇迹:周末,我在一家幼儿艺术类学校担
记者旁论:许多在校生还未走向社会,就逐渐自发投入社会实践。尽管方式各不相同、办法五花八门、回报有高有低、效果有好有坏,但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和理财意识。道路,其实一直在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