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针 推进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
编者按:我院舞蹈表演专业于1960年始建,至今已有50年的办学史,为省内外文化艺术单位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该专业是我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省财政支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之一。本报记者就相关情况采访舞蹈表演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舞蹈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张星。
记者:舞蹈系发展现状如何?
张星:舞蹈表演专业办学起步早,基础条件较好,在职业技能探索方面形成特色,办学水平和就业率较高。舞蹈系以舞蹈表演(中国舞蹈)为龙头,带动舞蹈表演其他方向共同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从北京舞蹈学院引进的本科学士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以副教授为主导、讲师为骨干、行业专家兼职为倚重,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具备较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强调技能的实用性和岗位的适应性。我系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高职艺术教育之路,继续加大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在校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性、地区性以及省级舞蹈比赛诸多奖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还两度荣获院级教学成果奖。连续多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9%,毕业生招聘会上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记者:舞蹈系舞蹈表演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张星:一是鉴于舞蹈表演专业对生源基础的特殊要求,我们争取进一步扩大本专业在招生过程中的自主权,进一步完善舞蹈表演(中国舞蹈)专业人才招生录取基本标准及特殊人才的特招机制。切实加强生源基地建设,制定建设规划并积极实施,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基础。二是采取分流培养方案,实现“实力”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是强化以赛促学的激励机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跻身全国舞蹈技术技能水平前列,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定期开展不同层次和形式的专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促进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的飞速提高。四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舞蹈表演专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为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与业务技能提供保障。具体内容首先要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教学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建设一个包涵中外舞蹈舞剧作品、中国舞蹈和芭蕾基本功、中外民间舞、现代舞、流行舞等舞蹈门类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平面教材和专业文献,以及本系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的录像资料,教师的自编教材、教学文件、教学文书等舞蹈教学资源库。其次,要将上述舞蹈教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入点播系统。作为对舞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与学院该系统建设进度相匹配,在10个点位安装一套高配置的音像点播终端设备,并相应地提升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备水平,形成一个硬件设施设备良好,软件设备功能完备、性能先进,内涵丰富,操作简便的校内专业实训基地。
记者:通过实行这个项目建设,对舞蹈专业学生有何意义?进程如何?
张星: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舞蹈表演职业岗位不同层次的要求为标准,创建“实用型”与“实力型”灵活转换的双实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发展规划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能够掌握不同层次职业岗位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内容和考核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力争使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合格率与获证率均达到100%。2010年以舞蹈剧目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创建3门精品课程,开发若干新课程;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15份。
记者: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请你谈谈舞蹈专业建设的工作设想?
张星:继承以中国舞蹈为主的人才培养的教育传统,积极推进舞蹈教育的现代变革,致力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教学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同类艺术院校舞蹈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成为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高地和舞蹈家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