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针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
编者按:文管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作为我院非表演类优势专业建设项目之一,有着良好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环境。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被称为“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必将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本报记者就相关建设情况采访了文化管理系副主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建设负责人陈子达。
记者:我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作为非表演类建设项目,有什么自身特色和优势?
陈子达:第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民族进步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他领域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对适应性专门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为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和建设环境。第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与三家单位合作,在文物收藏品市场建立文物鉴定与修复站。通过专家指导完成综合项目生产,提升了专业品牌和学生专业能力。第三,学院非表演类专业建设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按照学院“做精做强表演类专业,积极拓展非表演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专业结构,更加紧密地贴近行业发展,为培养适应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最大特色在于该专业作为朝阳专业,为国家培养和提供以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承专业学的新型专业人才。
记者:对于该项目的建设文管系的进展如何?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建设的?
陈子达:目前,我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上,第一,通过开人才恳谈会,主要是邀请社会上的行业精英和毕业后创业成功的校友,为我系学生指明学习方向,使专业定位更明确,也让专业方向更明晰,还为我系教学改革提供帮助。第二,和杭州新润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书,该公司愿意将几千万的藏品用于专业教学,通过工学结合来培养专业人才。第三,在非遗方面建立一个“女红流动博物馆”,整合优化校内资源。第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如文物修复员资格考级和演出经纪人资格考级等,获取双证书。
记者: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陈子达:按照学院既定的“积极拓展非表演类专业”的总体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强化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紧密贴近市场举办适应性专业,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加快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学条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内涵建设,通过努力改造文化管理专业群,面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为龙头,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群。
记者:在这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对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陈子达:一、通过专业优化研究为学生提供更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二、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浙江省考古所、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图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以及浙江省新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单位的紧密性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优势。三、通过双证书制度建设,按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要求,组织学生在完成一定学时的职业技能培训之后,参加相关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以利于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各类建设,不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高端的师资力量,而且将项目内容深化,更好地将项目建设与教学结合,积累经验,拓创新,起到示范建设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