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师和他们的艺名
我院有两位大师,他们的艺名,有一段来历,并深含着先辈们的期望。我这里写出来,供大家学习。
一位是有着“江南活武松”的盖叫天,他的原名叫张英杰。小英杰八岁进科班开始学艺,由于聪明机灵,不怕坚苦,进步很快,四哥英俊见他练功有股威武劲儿,给他取了一个非正式的艺名,叫“小紧斗子”,他的老师认为小英杰将来有出息,也给他取了一个临时的艺名,叫“小金豆子”。这两个艺名都是临时叫叫的。到十三岁那会,他大哥张英甫见小英杰学戏很快,扮唐肃宗唱得有味,功架也能显出几分帝王气派,便给他取了个“小小叫天”的艺名,并初次登台。想不到到了第二年,在杭州拱辰桥天仙茶园搭班演出时,事情就出来了,挂头牌的“小小叫天”惹来了同行们的意见,有人问他:“小叫天是谁,你知道吗?”也有人讥笑:“就凭你一条又尖又细的嗓子,能和‘伶界大王’(谭鑫培)相提并论?”也有人揶揄:“真不知天高地厚!”还有人劝告说:“自不量力,后来有苦头吃。”小英杰脾气犟,从不服输,当众宣称:“我不叫小小叫天,我要叫盖叫天。”至此之后,盖叫天的艺名伴随盖老一生。
另一位是昆剧《十五贯》况锺的扮演者周传瑛,他的原名叫周根荣。九岁考入“苏州昆曲传习所”,老师有“大先生”沈月泉、“二先生”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彩云等,大都是后期“全福班”的名伶,唱、做、念、打功夫俱佳。一年下来,先生为学生开戏、分脚色了,小根荣由于嗓音欠美、个子瘦小,就分到乐队里打小锣。在打小锣的过程中,小根荣认真地看踏戏(就是“排地位”),同时一面悄悄兀自模拟、学身段。这样,过了第二年。有一天,教《芦花荡》,沈斌泉教扮张飞的同学唱到[调笑令]“奉军师令、咱……”时,沈月泉(配周瑜)教同学做一组难度较大的身段动作。沈月泉在眼角里瞥见在壁角里模仿的周根荣,着实不错;定睛凝视了一番,轻轻地对斌泉说:“根荣喉咙勿见得,身上蛮活灵。”这样,小根荣就正式拜沈月泉为师,学习昆生。一九二五年学艺结束,先生们为弟子取了艺名,姓名三个字,第一个字。本姓守宗;第二个字取“传”字为辈,一则为了标明苏州昆曲传习所的科班子弟,同时也颇有将昆曲“传”流长久的期望,寄在这班子弟身上的意思;第三个字用不同的边旁标明家门行当,小生以“玉”为记。从此,周根荣以“传瑛”为名献艺行世。
从盖叫天、周传瑛这两个艺名中,以及其艺名所体现出的含义,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即在学艺上,没有什么条件好不好的,只要勤奋刻苦,一定能出成绩。还有一点,在对艺术的追求上,要有一种“超越前人”的精神,正像数学教育家苏
愿盖叫天、周传瑛艺名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教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