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系列之三: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主要流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舟山群岛,它的种类有起锚号子、摇橹号子、打水号子、拔篷号子、起网号子、起水号子、挑舱号子、抬网号子、拔船号子、起钻号子等。这些号子,是捕鱼劳动的直接产物,也是音乐起源于劳动这一论说最直接的印证。
舟山渔民号子的音乐具有简明、直接的表现特点,和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性格特征。它的音乐节奏和劳动节奏紧相吻合,朴实地表现着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面貌。由于这些特征,形成舟山渔民号子是一种无定性及一种有规而无格的现象。如拔篷这一劳动程序,根据劳动的力度分“小号”和“也罗号”两种,“小号”一般是在拔篷开始时船篷较低,风力不大的情况下使用的;待篷拉到一定高度,风力加大,劳动力度增强之时,即转“也罗号”。但海面的风力变化无常,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不一样,“小号”今天可能唱16小节,停在商音上,明天可能唱26小节,停在角音上,后天又出现另一种音乐格式等。“也罗号”也一样,格式随着自然现象和劳动力度的变化而形成无定式、无定格、无定性。无定性不是随意性,它的“规”还是存在,即基本框架基本不变,只不过在速度、力度、音区、音域以及落音等方面有所改变,是一种有规而无格的民间音乐形态。
舟山渔民号子和其它海上渔民号子一样,是在海上劳动时产生,它与其它在陆地上,江、湖、河上的劳动号子有所区别。最突出的一点,即劳作时普遍的力度要比其它号子大,生产器具也大。表现在音乐上,是音域宽、音区高,正像渔民们所说:“音唱低了,劲使不出。”所以,听舟山渔民号子,有一种酣畅淋漓或有一种战天斗地的气势跃然于中。
从舟山渔民号子的音乐风格来看,其主体风格类似于宁波的《马灯调》,它的常用乐汇和《马灯调》也相似。它的衬词极富浓郁的浙东风格,而且和语势、语腔融和得天衣无缝,如“也罗嗨”、“啊家罗”、“啊家哩格罗”、“沙啦啦子嗨罗”等,是其它地域渔民号子中所罕有的。
舟山渔民号子虽依附于生产,依附于劳动,音乐的独立性较弱,但从它音乐特点、音乐风格和高亢嘹亮、雄壮豪迈的气势,使我们感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人类与自然搏斗那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维系着人类的生生不息;这种力量,也是渔民们口头上常说:“喊着号子也能壮胆!”
舟山渔民号子就是这样,世世代代相传,历经数以万千的渔民之口,使这一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繁衍与发展,成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一颗闪亮的宝石。
2008年“舟山渔民号子”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