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疏导心灵的堰塞湖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们这支队伍是6月6日到青川的。当天下午,就听到了一个让我们震惊不已的消息。在当地一所中学的尸体认领现场,一位父亲看到被挖出来的只剩下一张脸皮和三分之一身体的女儿时,突然疯了,围着女儿尸体又唱又跳。板桥乡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她躺在一个自家搭建的棚子里,像一座凝固的石膏像,不吃不喝。还有那些尽管在地震中没有失去亲人的人们,他们也同样充满着恐惧。
悬在头顶上的堰塞湖可怕,堵在灾区群众心灵中的堰塞湖同样可怕。然而死者安宁,生者也必须前行。
萧伯那曾经说过:“让你疲惫的不是连绵的群山,而是你鞋子的一粒沙子。”现在很多灾区的人都遇到了这粒磨脚的沙子,这,就是灾后的心理障碍。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这粒沙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奔波于各个受灾群众安置点,每天翻山越岭去探望那些遇难学生家长。心理上的疲惫远远超过了身体上的疲倦。每天面对着受过创伤的灾民,专注的倾听,恰当的同理,专业技术下的沟通,负性情绪的过多接触极大消耗了我们自身的心理能量。但看到疏导后他们能重新带着希望上路时,我们欣慰不已。
在灾难中冲击最严重的是孩子。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使他们的生命就此裂成了两段,昨天阳光璀璨,今天凄风苦雨。所以在灾区,学生是我们工作重点。我们给很多学校的学生做了团体心理辅导、讲座和个别心理咨询。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都曾经站在恐惧的边缘,但当我们一起高声喊出”超越自我”的口号时,拨云见日。
在青川工作的日子危险是无处不在,有一次,我们看着刚通过的路再次塌方,回来
在那里我们的午饭吃的是干粮,晚上回驻地晚了,就只能再用干粮充饥。即使赶上工作餐,也只是稀饭。所以每到拿是饭盒去吃饭,脑子想着是,今天该到有白米饭了吧。大家都说想不到食物也能带来如此强烈的渴望。
白天顶着烈日,汗流浃背,晚上回到住地,碰到的最大难题是洗澡,通常我们只好用湿巾纸擦。晴天的正午,帐篷内的温度将近50度,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到晚上,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虫子都直奔帐篷,哪怕喷着驱蚊水也会被咬得一片片的红肿。“飞虫欺生,过些天就会好的。”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帐篷里时常会受到野生动物的侵扰。有一次发现一条毒蛇,可是全体人民抓到凌晨三点还是没有抓住。实在困得不行,睡下去的时候还着实有点视死如归的味道。
遇上雨天,在帐篷区休整,三餐吃着灾民的饭,那是我们最最内疚不安的事。于是就忙着为帐篷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男队员修笼头、拉电线,疏通帐篷区的水沟,女队员清理垃圾、为当地政府整理数据。大家都想,既然来了,就要尽可能的为灾区多做实事。
在青川的一个月中,我们所到之处,受到了青川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在街上,有热情的志愿者为我们引路;在乡下,村干部放下手边的劳动,陪我们走访;延途,村民们会招手叫我们吃饭、喝水;走访后的回程路上,我们穿着“浙江教育”的T恤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一站,过路的车辆常常给我们搭乘;咨询过的老师、学生、家长很多成了好朋友,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拿当地一位教育局领导的话来说:“地震后看到满目凄凉,真是万念俱灰。但当看到你们这么远的路,冒着危险进来了,就觉得我们自己更应该坚强。”是的,我们带去的是浙江教育界的深情厚意,带去的更是一种希望一种信念。我想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心理咨询本身。
今天是经历了大悲大喜后的特殊的教师节,“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的主题让我们再次缅怀那些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英雄教师,也让我想起了在灾区,还有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是那些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人民教师。记得我们在酷热难当的帐篷里给他们做系列培训“如何在复课后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辅导”中,他们是那么认真,那么渴望进步!虽然他们也是灾民,但灾后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学生、是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帮助他们的同时,其实我们自己也得到了成长,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无穷无尽的力量。
最后,想说的是我很幸运能去一线参与灾区重建,我想如果当时有抗震救灾义演的话我们学院会有很多老师、同学报名参加的。接下来,我会把这一个月来获得的点点滴滴珍藏起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向优秀教师学习,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