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尽头叫天堂
那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
这是南风回到故乡,同学告诉她的一句话。
没有过多的剧情与对白,《观音山》是需要用心去看的一部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文艺片,在国人历经了《非2》的贺岁与《将爱》的追忆后,《观音山》被李玉用全新的视觉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一群年轻人对明天未知的迷惘,一个中年女人对生死的审度,糅合成火车经过隧道时忽明忽暗的光线,挣扎成一个叫明天的词。
电影分为两条支线,一条是由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在历经丧失爱子,丧失职业,从一切都有到一切到无的过程中,经大师点化,从为逃避而死到为重逢而死,灵魂重生。另一条是高考落榜的三个年轻人,由范冰冰饰演的南风在酒吧做歌女,陈柏霖饰演的丁波骑摩托做无证营运,肥皂像个跟屁虫一样混着日子。他们三个有各自的忧愁,无从说起。电影里的青春,萎靡在迪厅、啤酒、暴力、混居、拼租、钱、许巍、流浪、铁轨、炊烟、悬崖、病床、破庙、残像、割脉、铁索桥、KTV等等具象里,他们走不出去,对自己没有把握。是他们没有努力,还是生活本就是如此的?我说不出个原因。
《观音山》这部电影,一开始讲述了南风等人的在这座并没有交代明确的城市的生活,除了川A的车牌,影片里几乎没有交代这是发生在哪里的故事,或许这样的城市哪里都有,以至于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部讲述年轻人的青春片。但影片进行到一半,南风遇见了中年丧子的常月琴,我觉得很疑惑,既为观音山,却丝毫与这座山没有任何牵连,电影的名字寓意何在?莫非导演是想表达常月琴和南风这两代人因年龄背景差异,从各自看不惯,到彼此包容,成为亲人般的人性温情蜕变过程?再看下去,等到南风他们扒火车去观音山,再到常月琴和南风看着汶川地震后的废墟,最后一行人合力将破败的观音庙重新修葺完毕的时候,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观音山》想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观音庙的重建,更多的是灵魂上的修葺。
在影片过程中,有三段镜头很值得回味。第一幕里,是南风三人扒火车,伴着铁轨咬合的节奏声,三人蹲坐在火车车厢上,随着火车一起穿梭在山脉群的隧道里。画面时而寂黑,时而亮白。南风的头发随着陈柏霖点燃的烟随风起舞,文艺片中的流浪情结,没有终点的前进,儿时随着火车去到天涯海角去的那些不着边际的梦,一点点涌上了心头。我相信那一刻,所有人都会被范冰冰伤情的眼神带走,不可自拔。
继《苹果》后,范冰冰似乎更能融合到李玉导演的剧本中去,从还珠格格中的花瓶丫鬟,到《观音山》的南风,范冰冰的认真足够对得起东京电影节的影后桂冠。影片里的范冰冰,要去饰演的是一个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继父会酗酒殴打母亲,失望透顶的她跑到另一个城市去独自生活,卖唱为生。与《苹果》中的洗脚妹一样,她要表现的是一个在社会底层里生活的人,所以范冰冰必须要像在拍纪录片一样,去展现南风这个角色中不服输的性格,不同于洗脚妹的忍辱负重,倔强的南风过早地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残酷,她需要生存,并且是有尊严地活着。剧中范冰冰的演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影片里她替肥皂出头跟流氓要钱、在酒吧卖唱自High、面对搬家时破落的拼租旧址时的一丝留恋,那些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在大银幕上的状态都是如此的真实,让我几乎觉得南风其实就是范冰冰的缩影。她的眼神、语气、神态把南风这个角色演绎得饱满而鲜活。《观音山》无疑让观众记住了南风,更记住了范冰冰的努力。
第二幕里,是常月琴在儿子的生日里,斥责捧着蛋糕,前来找常月琴的儿子女友。因为要给男朋友庆祝生日,最终导致了自己失去一条腿,更失去了爱人。常月琴则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片中,常月琴对着既是儿子的女友又是杀人凶手的她,大声的吼道:“你拿着这个蛋糕来,来我家,是想做什么?是想提醒我,今天是我儿子的生日,是我儿子的忌日?!”或许,在那一刻,我们都会觉得几乎崩溃的常月琴会在下一个镜头里,把蛋糕狠狠的摔在姑娘的身上。可是,她没有。因为这就是李玉女导演所能注意到的女性心理,像常月琴这样一位传统的中国母亲,她并不允许自己这样糟蹋东西。所以,常月琴捧着蛋糕,也没有摔到对方身上,也没有扔到地上。这是我觉得《观音山》优秀的地方:它没有刻意的制造歇斯底里的情绪渲染,也没有不用上班就可以生活灿烂的流星花园,整部电影里的诸多细节,都是真实而动人的。而真实,正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地方。
第三幕,自杀未遂的常月琴,终于打开了心结。重新翻修了儿子遇难的汽车,重游汶川地震的旧址,当地震的真实史料再次出现在电影屏幕上,多少家庭的覆没,令观者不禁潸然。可是,此刻的常月琴,业已放下心障。最后,她和南风一行人,在观音山上与寺庙里的和尚合力修葺好观音菩萨。
看到这里,许多人都会为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唏嘘不已。这是一个退休在家的中年妇女,丈夫儿子双双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她每天都在折磨自己,承受着这份悲痛。她在夺去儿子生命的车厢里抽烟,听着许巍的歌,想着以前的日子。当她实在忍受不了这份痛苦的折磨,选择割腕来结束生命,却意外的被南风救起之后,在死亡边缘游历过的她,开始试着重新的感受生活。这一切看来,如果说范冰冰在观音山里算是一味生猛的主菜,那么张艾嘉在影片里无疑是一锅煲了许久的好汤,她绝望的神态,抽烟的动作,割脉的眼神,尤其是最后在观音山与和尚的对话,实在是一出畅快淋漓的表演。这个和尚对常月琴说,师父还活着,他每日都与师父说话。常月琴得到一丝宽慰,她仿佛也还可以与死去的亲人对话,但她的执念却是“在一起”,这令她不愿在流连人世。她最终在山的那头与南风挥别,一转眼再也消失不见。南风三人或许知道了结果,可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到此间,导演李玉真正的意图才显现出来,中国式的文艺片,没有台湾文艺片中的风光旖旎,没有日本文艺片的冗长缄默,她更多的是触到审问生死禅理的问题。这在中国电影上,特别在是如今以票房之上的商业片中,特别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李玉是在赌,赌自己的视角与观者的内心的吻合度。这是一场生死朗读,能否明白,还需了自己的内心。
未达死,焉知生者可贵。这是我所读出的一句话。不深刻,却足够抚慰我在这座城市里日渐迷茫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