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综合艺术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编者按:高职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或受制于中专教育理念,或混淆于普通高等艺术教育模式,一直未能完全适应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高职艺术教育的高等性、艺术性、职业性等,发挥综合资源优势,培养德艺双馨高素质高技能舞台艺术人才,是高职艺术院校改革的中心命题。我院在发展改革中已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艺术实践为主线,以剧目为载体,集表演艺术、舞台美术、舞台技术与管理等专业实践教学为一体,在全真艺术情境中开展工学结合培养艺术人才的道路。日前,就我院综合艺术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记者采访了副院长黄杭娟。
记 者:我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建设现状如何?
黄杭娟:针对高职综合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需要,我们以省级示范性实践基地建设和省级新世纪教改项目为依托,对舞台艺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开放式工学结合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高水平综合实训基地;学生参与创作--排演--展示--服务的艺术生产全过程,综合艺术素养和职业能力得以提升;连续5年推行“综合展演季”,生产剧目140余台,社会公演600余场,先后获国家级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许多奖项,强化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文化职能。13个专业的学生直接参与展演,累计达到15000人次,省级以上专业赛事获奖300多项,为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记 者:我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项目建设进程如何?
黄杭娟:一是表演艺术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高水平设施设备建设,健全完善教学基地管理体系。连续三年我们将分批投入添置先进的舞台设备。比如至今已投入173万元,添置实验剧场舞台反声罩顶罩和一批最具先进性的电脑染色灯、图案灯、成像灯、追光灯以及控制设备;更新部分舞台吊杆等设施,添置一定数量的话筒、耳麦、扩展卡等音响设备及附件。2011年还将继续投入170余万资金,添置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舞台设施设备来装备学院几大综合实践场所,有效保障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是将综合素质塑造、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养成三者紧密结合的工学结合形式创新。“工学结合”内涵非常丰富,一年一度的综合展演季就是要求各专业同学把综合实践“学习”与艺术作品生产的职业“工作”有机结合,在历时三个月的展演季中,赋予艺术教育工学结合新内涵、新形式,不断有新突破和新亮点。“工学结合”的难点是让同学们直接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我们积极延请专家名师亲临执导,以建立艺术工作室的方式,量身定度创排新剧节目,鼓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剧节目,让同学们学习并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思凡》和《红楼人物秀》就是最好的代表。“工学结合”使同学们走出校门大有可为。这些年我们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教育部门、农村社区开展合作,将合作项目纳入教学工作计划,推进项目引领教学改革。每年与校外多方联合演出场次在100场以上。如主动参与新年演出季、中国国际动漫节、“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各类艺术节展演、外事演出等活动;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走进艺术殿堂”、“送文化下乡”、“周末音乐大讲堂”等活动;连续两年参加教育系统“高雅艺术进校园”、省大学生艺术团“三下乡”等活动;除此以外,还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项目,在与余杭、嘉善、景宁、青田等地文广局合作开展多形式文化下乡、艺术普及教育的基础上,还将开展数字电影放映、DV制作宣传、“文鉴修复流动站”进社区等活动,不断拓展工学结合新途径。
三是全院人文素养培养公共平台建设。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是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院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剧节目载体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提供了滋养。我们将构建三大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一是文化素养培育选修平台构建,主要通过共享基础选修课和剧(节)目特定选修课来实现;二是艺术素养涵育活动平台构建,主要通过“综合展演季”、大学生文化节、人文素养讲座、诗文诵读等各类比赛,以观摩鉴赏、专题研讨、艺术评论、采访报道、奖项设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开展活动。三是职业素养检验实践平台构建,主要是指综合教学实践生产的艺术作品在服务基层、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通过真实舞台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艺德,通过演绎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通过整体运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服务大众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记 者:下一步建设重点是什么?
黄杭娟:继续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完善表演艺术类和非表演艺术类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尤其在现有个别校企合作、项目导向和院团合作、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工学结合新形式,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具体措施,积极探索行业特征鲜明、工学结合紧密、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