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针
编者按: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被称为“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民族进步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他领域确定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对适应性专门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为非表演类专业结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和建设环境。本报记者就相关情况采访了影视技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刘发奎。
记者:我院非表演类优势专业群建设在影视技术系建设现状如何?
刘发奎:按照学院既定的“积极拓展非表演类专业”的总体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强化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紧密贴近市场举办适应性专业,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已初步构建成为一个高职特性显著、结构合理、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影视技术系专业。
记者:我院非表演类优势专业群建设在影视技术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发奎: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制定实施电子声像技术专业改造方案。一是进行专业优化研究。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完成专业,包括实施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专业改造计划。二是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恳谈会;每专业选定两家合作单位,洽谈签署合作协议,确定项目合作形式与内容;三是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包括按院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纤维艺术》、《灯光设计》、《影视特效制作》等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多媒体技术》等课程;配套完成网络课程建设。四是进行校内资源整合优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包括实施年度建设计划;每专业确定三家紧密合作的基地对象,进入正式合作环节;加强基地内涵建设;修订基地内涵建设管理制度,汇编成册。五是进行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组织教师顶岗实践,每人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专业教师90%通过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组织开展一次教师职业技能展示活动。
记者:通过实行这个项目建设,对我院发展有何意义?进程如何?
刘发奎: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我院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专业结构,更加紧密地贴近行业发展,培养适应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比较符合学院“做精做强表演类专业,积极拓展非表演类专业”的建设思路。
记者: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请你谈谈非表演类优势专业群在影视技术系建设的想法?
刘发奎:改造影视技术专业群,面向高新文化产业,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坚持艺术与技术结合,以共通的媒体技术理论及技能为基础,以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为龙头,建设艺术工程专业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