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系列之十二:宁波走书
宁波走书,它的别名叫“莲花文书”,流行于宁波、舟山一带。实际上,莲花文书比宁波走书在称呼上更合乎该曲艺的性质,即用“莲花”说唱“文书”(此前是无文书)。此时的文书,在内容上不仅唱“莲花”,还说唱吸收其他艺术品类的曲艺,如南词、宣卷、评话等。时间多在20世纪初,地点多在茶馆(室)。更为现名有段小故事,1930年,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时,因为要表明来自(浙江)宁波,故名“四明文书”,后由于和四明南词(也称“四明文书”)名字相同,故1952年改名为“宁波走书”,以区别于南词的坐唱。伴奏乐器,主要有四胡、琵琶等。
它的唱调,老艺人称[四平调]、[赋调]、[码头调]为“老三门”,加[词调]、[三顿]为“五柱头”,还有加[二簧]、[还魂调]、[平湖]等。无论“老三门”,还是“五柱头”,实际上,真正属于宁波走书基本调的只有一种,即[四平调](也称[走书调]),其他均借鉴吸收其他而来。[四平调]带有帮唱,运用宁波特有衬词“仑仑依哟哎”或“仑仑哎啊哎”,富有地方特色。
书目来自南词、宝卷的有《珍珠塔》、《三笑》、《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合同记》、《白鹤图》等,来自评话的有《杨家将》、《隋唐》、《飞龙传》等。前者以宁波走书见长,代表人物是殷兰芳;后者以(镇海)蛟川走书见长,代表人物是张亚琴。张亚琴,现年82岁,为走书女艺人,宁波北仑大碶(头)人,12岁(1940)学唱小曲,15所登台演唱,1944年拜陆尧林为师,至1949年,已唱红宁波各城乡市镇,虽为女性,但声音洪亮,音色浑厚,她根据海边渔民多,喜欢听武书的特点,大胆吸收改编评话书目,来满足海边群众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张亚琴还和虞友辅以“双挡”形式,说唱蛟川走书。
宁波走书舟山的一支,称“翁州走书”或“六横走书”,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来看,其书目很少,有《螳螂娶亲》等,多来自宣卷。艺人有沃阿来、沃阿定、虞定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波走书编演过不少现代书目,如50、60年代的《桥头烽火》、《四明红霞》、《三斗六老虎》等。80年代以来,宁波电视台还开播《电视书场》,许斌章等老艺人说唱现代书目《九龙夺宝》等。现在宁波走书怎么样?我们欣喜的看到,2010年10月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新编宁波走书《“买”进“卖”出》,荣获节目大奖。
宁波走书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