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系列之五: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中国丝竹类的一个主要乐种,流行于上海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最初参加演奏的人员多是农村中的清客串和城市中的老茶客,他们在茶余饭后,聚集在家中或茶楼乘兴演奏,带有较强的自娱性。江南丝竹的历史和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息息相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30、40年代,是江南丝竹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江南丝竹,与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一样,有着较鲜明的地域色彩,和自己特有的风格,大致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有两件主要乐器。这两件主要乐器就是二胡和笛(或箫)。在此基础上,可增加琵琶、扬琴、小三弦、笙、鼓、板、木鱼、铃等,乐队组合较自由灵活。
二,乐曲大多来自民间器乐曲牌,著名乐曲有所谓“八大名曲”,分别是《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演奏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具有较浓厚的江南风格。
三,曲式结构,除一般民间常见的单曲变奏与多曲牌联缀之外,还可作各种板式、加花、
缩小等变化。如《三六》可衍变为《花三六》、《小三六》、《慢三六》。《老六板》可衍变为《中花六板》、《慢六板》、《花六板》。我国杰出人民音乐家聂耳1934年根据《倒八板》整理改编的《金色狂舞》,也属于《六板》衍变范围。《欢乐歌》可衍变为《花欢乐》、《欢乐歌中板》、《欢乐歌慢板》等。
从以上几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江南丝竹是以二胡、笛为核心,其他乐器围着这两件乐器,或“增”或“减”或“出”或“进”或“分”或“合”,以不同的音域、音区、音色,不同的演奏技法等进行填补、衬托,使乐曲很好地表现出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体现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
江南丝竹还有一个特点是,即,它的演奏不像西方乐曲那样,有着较严格的节奏节拍规范,而是可灵活地“加花”;段落可灵活地“缩小”(即“剪辑”);速度可灵活地“快慢”。其中“加花装饰”是江南丝竹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法,“花”加得好、加得巧,完全取决于演奏者和水平和此集体的磨合。“此集体的磨合”是需要时间“泡”下去,互相有感应的,没有长时间的配合,江南丝竹的韵味就少。
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丝竹乐,其风格基本统一,乐器组合稍些不同。举姜元禄、燕竹编的《江南丝竹之一》(总谱)内五首作品为例,其中由上海吴国梁订谱编配的《老六板》、《中花六板》,其乐队编制是曲笛、笙、琵琶、扬琴、小三弦、二胡、中胡、拍板、板鼓;江苏杨霞歧整理编配的《行街》,其乐队编制是曲笛、笙、琵琶、小三弦、中阮、扬琴、二胡、中胡、拉阮、拍板、板鼓;杭州宋景濂、骆介礼、朱士南整理的《龙虎斗》,其乐队编制是曲笛、二胡、中胡、琵琶、扬琴、大阮、木鱼;南京姜元禄编配的《无锡景》,其乐队编制是曲笛、笙、琵琶、扬琴、筝、二胡、中胡、大胡、低胡。以上五首作品,除二胡、曲笛、琵琶、扬琴为不可缺少之外,其他均可根据乐曲情况增减乐器。曲目往往各地根据不同的民间音乐或古曲、佛曲等进行整理改编,如《老六板》、《中花六板》是根据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改编;《行街》根据苏南吹打改编;《龙虎斗》根据明清南北曲[混江龙]改编;《无锡景》根据江苏民间小调改编。
总之,江南丝竹,和江南的山山水水一样,它是优美、典雅的,它是朴实而又细致的。它是“吴越佳音”,它和福建的“南音”、潮州的“弦诗”、云南的“洞经”同是我国丝竹乐的一朵鲜花。
江南丝竹(杭州市),为2005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