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作者Hosseini。
有人评价这本书说它气势磅礴,可是真的是如此吗?他简单地叙述,真的很简单,用这种返璞归真的平淡语气描述幸福、真情、背叛、战争、磨难、回归和救赎。没有浩荡的气势,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它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扎了根在我心上。胡塞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温馨闲适的阿富汗,到弥漫着恐怖气息的阿富汗的故事……
怀着一颗复杂压抑的心,每每读它总是泪流满面,书中一句哈桑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For you , a thousands over)是我最触动的一句话,当我第一次读到,眼泪就瞬间喷涌。大概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吧。我不知道原版的是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这一句话的,也不知道在阿富汗是使用怎样一种语言、怎样一种音调发出这样一句话的,但是读完这简单的几个字,伤感真是立刻蔓延。感动,错不了的,但是还有其他的情绪,真是一种说不清的情绪。哈桑善良又忠诚。我想不出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个男孩。他继承了几乎所有的美德,为善良而生,因忠诚而死。但他身上有着致命的弱点——自卑。他无法忘记自己的奴仆身份和自己与阿米尔的差距,阿米尔在他心中的身份在主人和朋友间徘徊,这就是他痛苦、屡遭磨难的原因所在。他的一生也在追逐一只风筝——阿米尔,他渴望得到阿米尔的肯定,和阿米尔的友情。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全部。哈桑真是纯洁忠诚的该死,让每一个在他身边的人都觉得自己是骗子!
让我深深触动的还有阿富汗。对地理一直很迷糊,阿富汗、中东甚至于拉登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是模糊的。《追风筝的人》描述的是一个由风筝串联起来的故事,但是整个事态的发展,却真的也和赛风筝一样,成千成百的风筝飞上天,相互争斗、缠绕,断线的风筝摇摇摆摆坠落,胜利的风筝最终也被割断线飞走,不一样的是,风筝可以捡回来,阿富汗的那些和平安定的岁月呢?这个是否可以捡回来呢?!从“温馨闲适的阿富汗,到弥漫着恐怖气息的阿富汗,到落魄感伤的阿富汗移民聚集的圣何塞,再到遍地尸骨的阿富汗”所有的岁月一去不复返,阿米尔回头寻找的一切都化为乌有,唯一能够追回的是风筝——人们内心最最深处的善良、真诚的情感。
心酸的是我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失望。胡赛尼是一个美籍阿富汗人,父亲是外交官,后来随父亲逃亡到美国,他说这本书的交织了他个人的经历,而书中与他经历最相似的情节是在美国的日子。美国给了逃离战争的人们和平的机会和场所,但是有些东西却被无情剥夺了,比如某些人们曾视若珍宝的东西——自尊、信用。描述书中的一个情节:阿米尔的父亲拒绝救济金时,我有感到心酸,但我忍住了。可是,当他的父亲在经常买东西的杂货店开支票却被怀疑真伪时,我忍不住了,特别是当胡塞尼以那种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语气说出“我没有告诉他们的是,在我的家乡,可以用随手折下的树枝做信用的凭证”这样的话语,我再一次控制不了自己的泪水。
《追风筝的人》是在911事件之后创作和出版的,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一个阿富汗移民,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写出这样一本书,也许比任何豪言壮语更能打动美国本土人民的心。
一个人,究竟可以创造多少感动?我可以从胡塞尼的语言中找到答案。
风筝,人性的象征;追风筝,人性的救赎。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