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清笛子艺术讲座”有感
曾永清,北派笛子代表人物之一,1944年出生于天津,1955年小学毕业后,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师从刘管乐老师学习笛子,刘管乐是曾永清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恩师。讲座上,曾永清为同学们介绍了刘管乐老师的一些演奏特点,他的乐曲较为的华丽、圆润,沥音是刘管乐常用的乐曲表现手法,且垛音带有沥音的感觉;他的代表作有《卖菜》、《荫中鸟》等。
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及其附中迁至北京,曾永清接触到了进京后的第一位老师——冯子存。讲座中,曾永清也介绍了冯子存老师的乐曲风格,认为他的乐曲比较朴实,耿直,给人一种泥土味儿,且快速的垛音是冯老师的演奏特点,其代表作有《喜相逢》、《黄莺亮翅》。
听着曾永清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曾老师很谦虚,整场讲座基本上很少提到他自己。通过录像,我们也欣赏到了几年前曾老师演奏的一些曲子,我很喜欢曾老师演奏的曲子,其中有一首曲子叫《乱云飞》,是我最喜欢的曲子之一,《乱云飞》是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主要唱段,曾永清老师根据著名青衣杨春霞的演唱移植的,表现出柯湘临危不惧,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中场休息时,曾老师亲笔为大家签售师生音乐会的光碟,大批同学纷纷争相购买,并荣幸的和曾永清老师合影留念;下半场讲座中,曾老师主要介绍了他自己创作的一首著名曲子——《秦川情》的创作背景。
1991年底全国考核,作为一级独奏演员,再汇报些老曲目,曾老师觉得对不住观众及大家,他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于是他下决心写一首新作品。记得六十年代中国音乐学院曾下山西搞了半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完成后在西安市多停留了一个月,专门采风学习,曾永清老师和秦腔社最有名的一名老艺人,相处了一个月,虽然时间不长,学的也不多,但秦腔的豪迈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于是曾永清老师以秦腔为基本素材,再加上中学时期“民间音乐”课上学到的,也是他那非常喜爱的“碗碗腔”、“郿鄂调”组编创作,写成了《秦川情》一曲。该曲描述了八百里秦川的风土人情,因采用了戏曲音调,其戏剧性更加强烈,张力也就大了。此曲一出便得到了同行们的青睐,轰动一时,且慢慢地成为吹笛人的追逐目标,成为学院大学毕业的首选曲目。
最后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落下帷幕时,曾老师告诉我们,作为学生我们还年青,因该趁年青的时候多学,不然到了工作时,想学也没有时间了,我觉得曾老师讲的非常的有道理,在我们现在这种处于求知欲望最强烈的年龄阶段,应该如饥似渴的学习,为了我们以后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积累更多的经验。而且我的专业也是笛子,所以我更能体会到曾永清老师的良苦用心。
听了曾老师的讲座,我感触颇深,收益非浅,我一定会向着自己的目标,攀向更高的艺术高峰,。我一定会沿着老师们前辈们的方向继续勇往直前,建造自己最辉煌的未来。
